諸惡末作,眾善奉行;

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
undefined

偉大 佛陀以「因果」,告誡世人需力行諸善,立斷諸惡。任何一個念頭都是改變未來的原因。
極善的人,福德隨其行善而日漸增長,所以他的命運不是定數;極惡的人,其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著他的造惡而日趨折損。所以,人的因果業報是分秒在改變的。

人家常說「這人壞事做這麼多,一定會有報應的」,這不是戲劇中才會有的常理,而是亙古不變的真理。

佛教闡明人通過棄惡向善、修煉自我、廣種福田,一定會有其果報。因此勸化世人受持五戒(即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)十善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)。而人行善修德就如農民下種於田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也就是能獲得福報。當了凡先生說到自己命中無子,無法考取功名等。雲谷禅師反問了凡自己是否應該考取功名和有兒子?這時,了凡開始反省自己,認為自己積累功德善行不夠,不能包容別人,心胸狹窄,又經常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處處壓人、魯莽任性地輕易亂說,且語言刻薄,這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,因而自然無法考取功名。

《易經》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惡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雲谷禅師用了凡先生所信奉的《周易》的道理,來引導他逐漸領悟命運是可以改變的,命運掌握在我手中的道理。因此,了凡先生下決心改過自新。既然相信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,通過修德之功日深,命數自然能夠好轉,所謂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。只是時時刻刻要存養我們的德行,才會獲得好報。而佛教中的“業”為造作之義。如身之所作,口之所作,意之所作是身、口、意三業。身業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酗酒等之事;口業如惡語、兩舌、妄語等之言;意業如貪、嗔、癡等起心動念。正因為我們的身心存在過往諸多惡念,造下諸多惡業,故而應當修德進善,徹底改過,一直到完全治療根絕為止。而修身積德不可希望早得善報,心存非分之想。

自從了凡先生徹悟之後,他開始認真用功了,每日反省,不再過著過去那種悠閒放任的生活,而是時刻警惕自己,多積善德。

就如《禮記·中庸》所說,君子即使處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心存敬畏,不敢造次;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懼。越隱秘的事越容易顯露,越細微的事越容易顯現。因此,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,心中不起惡念,真正做到克己功夫。即使遭到別人的毀謗,也絲毫不掛礙於心,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。

undefined

淨空老法師更是闡述「《了凡四訓》是我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,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,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。我非常愛好這部書,常常讀誦,也講過不少遍。我們觀察了凡先生一生,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,特別是前二十年。到了晚年,功夫成熟了,斷惡修善愈來愈容易。」

「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,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。民國初年,淨宗印光大師,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。他的弘化社,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。由此可知,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。不僅如此,而且還不斷提倡,教我們研究、實行、講說。

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”。這是諸佛的法印。佛法是講原則,是講道理的。所以,佛經有五種人說,除佛之外,其餘弟子、天、仙、化人所說的,只要和佛說的宗旨一樣,不違背佛的原則,佛都承認它是佛經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了凡四訓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